今年以来,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各方面积极盘活存量,防止资金沉淀空转,金融总量数据短期内有“挤水分”效应,但实际上也是企业使用资金效率提升的反映。专家认为,对当前金融总量指标增速回落要理性看待,这是有效融资需求偏弱、打击资金空转、债市分流存款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55.32万亿元,同比增长8.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50.85万亿元,同比增长8.8%。
□ 王 东
抗战文学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抗战文学指抗战期间产生的文学作品,其典型如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巴金《火》等。广义的是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以长篇小说为例,自抗战胜利后30年时间里,产生40余部,典型的如《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等。二者均通过描写抗战时期的生活、战斗和人物,反映中华民族在战争中的奋斗与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苦难”和“新生”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科学整理和开发抗战文学文献资源,丰富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更好诠释抗战文学文献承载的红色基因,是当代文化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抗战文学文献反映了人民群众历经艰辛革命战斗积累的红色档案资产,见证了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奋斗征途,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宝贵精神财富。依托图书馆、研究所、红色文化基地、文化展览馆等力量,加强对抗战文学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科学解读,由此彰显抗战文学文献的现代风采,对于讲好红色故事以及传承红色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激活地域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抗战文学文献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受特定历史环境、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影响,体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如延安抗战、东北抗战、山东抗战等。这些对于各地域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红色研学、发展红色旅游提供重要支撑。可见,抗战文学文献作为特殊文献资源,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标识和区域特征,还融合了地域精神,在“存史”“明志”“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地域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涵养中华文化,厚植爱国情怀。抗战文学文献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养分,能够唤醒社会大众的责任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抗战文学文献为载体学习和领悟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的斗志,能够进一步提升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基于抗战文学文献整理的重要性,从以下角度探索抗战文学文献的整理研究路径。
加强要素投入,有序推进抗战文学文献整理工作
除专门研究机构、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外,致力于抗战文学文献收集、整理、保存与开发利用的主体并不多,尤其是地方性的抗战文学文献收集、整理相关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考虑到抗战文学文献分布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各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用好红色资源”的政策要求,加大专项研究费用投入力度,发挥企业家作用,多方筹集抗战文学文献整理资源,加大资金保障与投入。同时,积极协调宣传部门与有关新闻媒体,宣传抗战文学文献整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激活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引导其关注并参与抗战文学文献整理工作,提升对各类抗战文学文献的收集力度。
有条件的地方可组建抗战文学文献研究的专兼职队伍。一方面,加强与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的联动合作,普及抗战文学文献整理相关知识与技能,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在学校教育中增设抗战文学文献整理相关课程,培育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密切与社会力量的互动,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知识技能培训。通过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营造积极社会舆论氛围,提升社会公众参与抗战文学文献整理的能力,从而加强抗战文学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工作,深入挖掘好、把握好抗战文学文献的红色基因。
加强科技应用,创新优化抗战文学文献整理工作
注重对抗战文学文献的数字化处理。利用信息技术对抗战文学文献的文本、图片及音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提取、整理和可视化呈现。在此基础上,建立电子档案和数据库,方便更多社会公众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抗战文学文献进行文本挖掘和分析,挖掘出作品中的主题、情感、风格等特征,帮助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抗战文学的红色内涵。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搭建抗战文学的虚拟展览馆,立体化呈现抗战文学中的重要场景与人物,让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文学氛围,在互动中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
此外,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集中展示抗战文学作品、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等内容。依托平台的交流互动功能,促进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承。
厚植红色基因,推动抗战文学文献融入思政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案例解说、红色阅读活动分享等形式融入抗战文学文献,引导学生了解抗战历史背景和人民英雄事迹,深刻感受革命时代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通过讨论和分析这些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爱国情感、国家大义、人生价值等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访抗战遗址、参观纪念馆等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加深其对抗战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将抗战精神延伸到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奋斗的品质。例如,《抗日战争备忘书:国家阴谋》描绘了从1928年6月日本人炸死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间的历史,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策动侵华战争的“国家阴谋”。透过文字,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抗战历史,增强历史记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强化品牌塑造,聚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随着文旅行业融合趋势不断显著,如何使抗战文学文献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就需要各地打造特色红色品牌,并在此基础上深化红色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在开发利用抗战文学文献资源过程中,需构建抗战文学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开辟新的服务范畴。例如,可结合抗战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理位置,规划出一条涵盖相关历史遗址、纪念馆等地的旅游线路,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抗战文学所传达的民族精神与历史价值;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出虚拟现实体验项目,使游客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抗战文学作品中的情景与冲突,让游客深入理解抗战文学的内涵,同时增强其文化旅游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以抗战文学为主题,开发文艺演出、讲座等文化活动,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提升文旅项目的吸引力与影响力。通过这些措施,深挖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旅游产品多样化转型。
对抗战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历史的痕迹,不仅丰富了现代人的历史知识,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思想启迪。因此,社会各界应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为宿迁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推荐股票配资
文化文学历史文献红色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