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以钱塘江闻名,其曲折江流赋予了这片土地“浙江”之名。
夜幕下,明亮的灯光打在大白墙上。在江门开平市苍城镇旺岗村,一群年轻人站在脚手架上,以8米高的白墙为画布,开始了创作。在他们手下,一幅以开平碉楼为主题的墙绘即将完成,为乡村增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他们是来自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乡村培美计划”实践团的同学们。这个暑假,作为广东1.2万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一员,他们奔赴广东县镇村基层一线开展服务。
让暖心课堂“进社区”,让特色文化“走出去”。在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中,广东大学生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当地的发展和社区面貌带来一点一滴的改变。
“乡村培美计划”实践团的大学生们站在脚手架上创作墙绘。
给孩子们带来美育和心理“小课堂”
“乡村培美计划”实践团的成员大多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墙绘成为他们的选择。
经过实地调研测量,实践团最终确定了在10面墙壁上创作墙绘,总长度近140米,主题包括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鱼稻共生、侨乡风情、旺岗时光等。
连续9天的绘画过程中,常有村里的小朋友前来围观。借此机会,队员们教小朋友调色,绘制水果、树叶,以及介绍色彩冷暖搭配等美术知识,就地带来一堂堂生动的美育课。
“同心筑梦”心理健康突击队成员为社区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除了美育课,大学生们还带来了心理小课堂。在韶关市武江区惠民街道,来自韶关学院“同心筑梦”心理健康突击队的同学们为社区的儿童量身设计了小游戏,还通过讲绘本故事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中学习了心理健康知识。
“我们将推动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常态化。”该突击队指导教师、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文渊表示,团队将整合有资质的心理学教师、合作的心理健康机构等资源,为社区儿童提供长期心理健康服务。
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和“走出去”
围绕非遗文化传承,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也开展了扎扎实实的行动。
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有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绣。然而,长期以来,瑶绣的技法和纹样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存在逐渐流失的风险。
如何助力瑶绣传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篮”实践团“出手”了。
近年来,实践团成员翻山越岭,在乳源走访了包括非遗传承人在内的300多位绣娘,整理出61种瑶绣纹样,并将其数字化,搭建起了一个“云端”的瑶绣纹样库。
“瑶篮”实践团的学生们与非遗传承人邓菊花进行交流。
不仅将纹样数字化保存,实践团还将瑶绣与其他非遗文化创新融合,打造了银绣、染绣、瓷绣等526款独特新颖的瑶绣文创产品,如今已投入生产。
团队成员朱育锋介绍,实践团还基于瑶绣纹样库,着手开发了一个瑶绣的AI设计系统,即将上线。在这个系统里,用户可以“DIY”喜欢的瑶绣样式并选择颜色材质等,还可以直接下单,由绣娘“接单”将其变成真实的绣品。
为了让更多的人爱上非遗文化,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的同学们组建了“扶鹞直上”突击队,将关注点锁定了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阳江风筝。
在阳江阳西县沙扒镇,团队成员走访调研发现,阳江风筝种类繁多、制作技艺精湛,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
“我们希望让当地的孩子能够更加了解并喜欢阳江风筝,从小培养这一民间技艺的传承人。”团队成员谢东建说。为此,他们组织了风筝绘制和放飞活动,邀请当地小朋友体验风筝制作过程并放飞风筝。
此外,他们还通过直播开展风筝制作的线上教学,推广风筝文创产品。“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助力阳江风筝走出去,走向全国。”谢东建说。
【开栏语】
今年暑假,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牵头实施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已有超200所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参与其中,超10万名大中专学生组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全省县镇村开展定向服务,发挥专业所长,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开设“青春力行百千万”栏目,展现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的青春风采,敬请关注。
【文字】南方+记者 李秀婷 钱明雅 见习记者 谢望海
【摄影】南方+见习记者 谢望海股票配资网(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