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历史趣味诗词① | 为了项羽之死值不值得,这些诗人吵翻了天

时间:2024-04-25 16:03 点击:78 次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创造出了辉煌的诗词文化

无数的诗人用他们手中的笔

写下盛世时的风花雪月

也写下了乱世中的颠沛流离

而更多的他们还是借诗抒情,咏怀述史

恰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诗人

对于同一件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些看点落入诗歌中

便成为历史时空中有趣的诗词应和

比如说关于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件

多位诗人各执一词

其观点又各自有许多拥趸

一起来看下吧

历史背景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争霸进入“总决赛”。原本一手好牌的项羽却屡屡出臭招,在与刘邦的争夺天下之战中,陷入颓势。

刘邦发兵向项羽发动总攻,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把项羽军团团包围。此时,十万楚军已兵疲粮尽,十气低落,夜间又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项羽大为吃惊,便借酒5愁,慷慨悲凉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罢飞身上马,带领八百骑突围南去。

项羽逃到乌江后,只剩下区区28人,遇见了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返回江东,重整兵马,继续争夺天下,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理由拒绝。项羽面对追杀的汉军,奋力拼杀一阵,遂横剑自刎而死,年仅31岁。

成王败寇,不成功便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项羽的命运与抉择,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剧性,千百年间也被无数人进行解读。赞赏者有之,质疑者有之,更多的是喟叹他的英雄气短,“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李清照:赞赏“站着死”的英雄气概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评析】

李清照身为女儿身,却素有大丈夫气概。大概是因为在经历了北宋“衣冠南渡”事件后,见多了国朝的软弱与受欺凌,她对“战略性退让”心怀不满乃至厌恶,于是她更赞赏项羽战死沙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在李清照看来,“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草木一秋,人活一世。与其苟且偷生地老死户牖,不如轰轰烈烈地战死沙场。

李清照的这首诗作,也成为后世对项羽评价流传度最高的一首诗。许多人都深受其感染,认定男子汉大丈夫当宁为英雄站着死,不可学懦夫跪着生。如此气节,气壮山河,千古留名。

杜牧:能伸能屈方是大丈夫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评析】

杜牧是军事家,他的诗从战术、兵法角度考虑:三十六计,走为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打不赢就走在军事上无可厚非。最大限度保存自己有生力量,防止无谓消耗,将家底拼光。重整力量等待时机卷士重来,鹿死谁手也未可知。

同样是“成王败寇”,李清照认为乌江就是终点,而杜牧却认为乌江只是一个转折点,未必不能卷土重来。历史人物,不该看重一时的得失,只有“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有的时候,选择活着比选择死亡更不容易。活着需要面对世人的耻笑,要有“厚颜无耻”,无所顾忌,要有更长远的考虑。要有不达目的势不休的雄心壮志。

英雄,能伸亦能屈。一味刚强,就容易折断。而项羽的竞争对手刘邦恰是这样的一名“英雄”。

在楚汉相争之中,刘邦多次落入下风,比如在首次进入关中之时,刘邦因在函谷关放置守军而触怒项羽,面对项羽的威胁,刘邦虽然拥兵十万,但还是选择了认怂,从而成功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

而在重返关中之后,刘邦虽然已经重夺三秦之地,但还是低声下气的写信给项羽,从而使其放松了戒心,获得了难得的发展空间。

彭城之战中,刘邦虽然遭遇惨败,在项羽的追杀下仓皇逃命,为此甚至不惜将一双儿女赶下逃亡的马车。

而看似软弱的刘邦,却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建立了中华历史中最强大的王朝之一汉朝,成为历史的传奇!

或许在杜牧的心中,这样的建功立业,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行为。宏图霸业,远要比个人名节重要得多。

王安石:历史大势胜于个人选择

叠题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评析】

与杜牧的乐观主义相比,身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更加冷静客观,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剖析,“鸿门宴”之后,项羽就已经失去了杀掉刘邦机会,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天时、地利、人和尽失,败局已定,,时过境迁,难以回天矣。

王安石认为,机遇大于人力。项羽在鼎盛之时,未能除掉刘邦,就已经失去了历史的女神的垂青,过不过江东,都不可能扭转乾坤了。

说到底,项羽仅是一名目光短浅的莽夫,而非心怀天下的大丈夫。在秦朝灭亡之后,项羽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将刘邦视为争夺天下的对手,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于现有的格局,这导致他最终被历史所抛弃。项羽是个万人敌的英雄,却不是谋略天下的政治家。在战场上他可以所向披靡,吓破敌胆;在政治上他却头脑简单,有勇无谋,无所作为。他匹夫之勇,难成帝业,跟着他只有去当炮灰,不可能成就大业。即便他渡过乌江,但是天下大局已定,又哪能吸引来“江东子弟”无脑他来送死呢?

在项羽究竟要不要渡河这一问题上,杜诗、王诗和李诗观点各不相同。仔细考虑起来,三人各自所处的背景不同,做出的判断各有其道理。杜牧之诗,主要着眼于不拘泥一时胜败得失;王安石则审时度势,以其政治家的敏感,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大势难以挽回,就算渡江也不会有所作为;李清照是经历了北宋退守江南的颠沛流离,心中渴望有一个类似于项羽这样不退不让的英雄人物来力挽狂澜,拯救民生于水火之中。他们的观点,也都分高低,只能说都是各自的心声反应了。

Powered by 官方配资平台_老牌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招商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